今年植樹節期間,松山湖開展一堂別開生面的綠美思政課。當來自新疆和田的治沙代表王立中,帶著四翅濱藜植株走進松山湖第一小學的課堂時,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沙聲與松山湖畔的瑯瑯書聲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既是松山湖生態文明教育創新的生動實踐,更是這座科創新城探索科技與生態融合發展的縮影。
從綠美思政課,到種下園區首片“工程師林”,在春意盎然的3月,松山湖用持續開展的系列生態活動,描繪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美麗畫卷。
撰文:向熙航 張莎 謝麥詩 陳啟亮
統籌:郭文君
邊疆治沙人講述生態固沙密碼
“南粵大地已經是萬紫千紅,和田的萬物才剛剛復蘇。這里很容易被人喜歡上,而和田卻不容易愛上,一旦愛上,就會不離不棄?!?月12日,來自新疆和田的治沙代表、北京援疆干部王立中在朋友圈留下了這樣的話語。
日前,由東莞市林業局指導,松山湖自然資源局、松山湖宣傳教育文體旅游局聯合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東莞分社承辦的“弘揚治沙精神 守護綠美家園”綠美進校園系列活動舉行,受邀從新疆和田來到松山湖的王立中,幾經輾轉,第一次踏上南粵大地,兩地巨大的風景差異令他十分感慨。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新疆南疆地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死亡之?!薄_^去40多年,新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一點點增添綠色。2024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喜提“綠圍脖”,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沙塵暴如同‘黃風怪’一樣,我們長期在和田生活和工作,滿身沙塵是常態,吃飯的時候沒有地方躲,經常吃‘沙拌飯’?!蓖趿⒅性诜窒碇紊彻适聲r提到,沙漠中的沙會不斷侵蝕農田,種下的作物常常在一夜之間,就被沙塵暴打得“面目全非”,當地老鄉春季經常種兩遍、三遍地,這也讓當地人苦不堪言。
作為我國防沙治沙的重點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通過種植耐旱植物構建生態屏障。王立中團隊推廣的四翅濱藜,正是這項工程中的重要植物代表。
這種從北美引進的灌木,具有耐干旱、耐貧瘠、耐鹽堿、耐寒冷的優良特性,是一種荒漠化防治的先鋒植物。經十余年本土化種植,已形成根系發達、可接種名貴藥材肉蓯蓉的新興品種?!耙活w種子有四個翅膀,它耐旱耐堿,根系能深入地下4米,像超級吸管一樣汲取地下水?!蓖趿⒅姓f。
在王立中團隊的技術服務、宣傳推廣下,當地企業和村民通過“推沙丘、鋪管道、種濱藜”的反復循環,在和田地區沙漠邊緣種植超500萬株四翅濱藜,形成3萬畝的生態規模,實現治沙富民雙重效益,今年種植數量還有望翻番。
跨越千里播撒綠美建設“種子”
“十年風沙苦,只為一件事。”王立中兩次援疆,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初心”。免費為當地村民提供技術幫扶,一個項目通常要跑七八次……王立中深情地講述治沙背后的故事,感動了現場很多人。
你們將來會不會把整個沙漠全部綠化?有沒有必要把整個沙漠變成綠洲?城市里沒有沙漠,該如何學習治沙精神?……面對同學們踴躍提問,王立中表示:“治理沙漠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不能奢望把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變成綠洲,因為水資源無法支撐,甚至還會引起新的生態問題?!?/p>
“學習治沙精神,最重要的是學習治沙人的堅韌不拔、艱苦奮斗。作為學生,大家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蓖趿⒅羞€表示,期待東莞的小朋友們努力學習,長大后積極加入到生態保護事業中。
松山湖各中小學7000多名師生在校共同收看課程,超過3萬人次通過南方 線上直播觀看。東莞市教育局、市林業局官方公眾號也對課程進行了推薦。松山湖第一小學的學生代表,為遠道而來的王立中送上了自己繪制的畫作,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治沙人的敬意與祝福。
這場跨越千里的思政課堂,讓塔克拉瑪干治沙的壯闊圖景在南粵大地松湖之畔的課堂上徐徐展開,也讓綠美種子在學子心中生根發芽。
“觀看完這堂綠美思政課,我心里由衷地敬佩這群治沙人,他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彼缮胶磥韺W校初一學生張振坤表示,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去沙漠,去親眼見證這由中國人創造的綠色奇跡。
“學生們在教室里觀看綠美思政課,深刻地感受到了治沙成果的來之不易?!彼缮胶行男W副校長王強表示,課程結束后,學生和老師們通過親手栽種樹木,親身體驗到勞動的樂趣,也進一步增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全民行動為松山湖“充植”增綠
“這已經是今天我們親手種的第六棵樹,我們特別選在路邊,以后還能回來看看它們?!?月14日上午,在松山湖首個“工程師林”植樹現場,一株株莞香、香樟、鳳凰木苗木在科技工作者的揮鍬培土中扎根,為科學城添綠增彩。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黨總支書記、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表示,近年來,自己感受到松山湖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顯著改善,不僅為人才引進增添了吸引力,也極大地豐富了科研人員的休閑生活,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宜人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不久前,松山湖中部、南部、生態園片區黨委也陸續開展植樹主題活動,創新形式豐富活動體驗,引導數百名黨員干部及群眾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綠美松山湖生態建設的“壯麗畫卷”增添一抹“青綠”。
打造首個“工程師林”,為小樹配上許愿卡、設置“樹苗掛牌”認領環節……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綠圍脖”鎖邊工程,到松山湖持續創新形式推進全民義務植樹,生態建設的韌性基因正跨越山海。
今年以來,松山湖自然資源局積極響應市下達的全年綠化種植任務,創新采用“認種 認捐”的雙軌驅動模式,匯聚社會各界力量,收集認種樹木達872株,認捐550株。預計全年種植苗木數量、參與人數及種植地點較去年分別實現40%、40%、50%的顯著增長。
而在今年初,新建成的松山湖自然教育之家正讓生態知識跳出課本。松山湖自然教育之家設有動植物標本區,玉蘭、樟樹等本地植物標本,與青鳳蝶、蝗蟲等昆蟲標本并列展示;活體動物區涵蓋角蛙、蛇類等生物。
近期,松山湖生態園片區文化季的“植樹節”系列活動在此陸續開展,上百名群眾在“家門口”學科普、種多肉、種盆栽,全面營造“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全民享綠”的濃厚氛圍。
松山湖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東莞市林業局與松山湖管委會將深度聯動,圍繞綠美松山湖生態建設制度體系,結合園區的教育、科技、生態等資源,以“綠美進校園”行動為切入口,開展校園綠化美化、自然教育體系建設等多樣式的專項工作,力爭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東莞示范園區。
■鏈接
“治沙魔法師”王立中:
讓沙窩變成
百姓手中“金碗”
2010年9月,王立中以北京市第七批援疆干部的身份第一次踏上新疆和田的土地,負責安居富民房建設工作。
但很快他觀察到,當地農戶因為飼料短缺,養羊規模受限,家庭增收困難?!胺孔咏ê昧?,但村民靠什么致富?”
一次偶然的機會,援疆同事向他展示了一種名為“四翅濱藜”的耐旱灌木。這種植物根系深達4米,能固定流沙,其枝葉還可作為優質飼料。王立中敏銳意識到:“若能在沙漠種植,既能治沙,又能解決飼料難題?!?/p>
于是,2012年8月,他在和田沙漠腹地啟動四翅濱藜引種試驗。首次種植80畝,卻因高溫、苗種、種植經驗不足等問題,成活率不足三分之一。面對質疑,他堅持反復試驗,甚至在第一次援疆期滿后申請延期未果,仍通過遠程指導推動項目。2014年,規?;N植終獲成功,開創了國內沙漠種植四翅濱藜先河。
次年,他作為第九批援疆干部重返和田,牽頭建立四翅濱藜治沙富民推廣基地,并探索“海提其模式”——在沙漠邊緣貧困村建設生態扶貧基地,帶動村民種植。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2019年。在浙江趨衡公益基金會支持下,團隊首次實現四翅濱藜接種名貴藥材肉蓯蓉,畝產從150公斤躍升至500公斤。這一創新讓種植效益倍增,村民積極性高漲。截至2023年,和田沙漠已種植超500萬棵四翅濱藜,畝均純收益達2000元。
昔日的沙窩,經過王立中這位“治沙魔法師”的努力,變成了當地百姓手中的“金碗”。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