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邊界信息與生態要素納入保護規劃,可增強跨境保護優先區與廊道建設規劃。量化跨境邊界距離與物種豐富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梯度關系,對于協調生態邊界與管理邊界,優化跨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福祉,保障跨境區域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然而,目前物種豐富度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邊界梯度特征有待進一步研究,并亟需納入系統保護規劃。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景觀生態研究組,聯合云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針對高黎貢山跨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需求,基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3,提出了一個整合受威脅物種、關鍵生態系統服務、生態邊界梯度及生態連通性的優先保護框架。研究結果顯示:高黎貢山跨境區域多維度的保護熱點,在當前保護區的覆蓋率約為20%,主要位于北部和中部。多目標協同的保護熱點區域存在明顯的保護空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受威脅動、植物物種豐富度雖呈現空間正相關,但其熱點區存在一定的空間錯配。受威脅物種豐富度與碳儲存、土壤保持呈現空間正相關。受威脅物種保護熱點的成效,隨跨境邊界距離增加而降低,線性擬合呈顯著的負效應梯度關系(植物R2=0.95,動物R2=0.59)(圖1)。
該研究提出了高黎貢山跨境區域的保護與管理建議,包括:(1)建立基于邊界梯度特征的跨境聯合保護體系,填補區域高生物多樣性與高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耦合的熱點空白,實現多目標協同增效;(2)建議多目標協同保護與生態恢復相結合,加強對南部破碎化景觀,但具有重要生態價值區域的恢復,提升保護網絡的整體連通性;(3)加強中緬雙邊跨境聯合保護與機制創新,建設生物多樣性友好型邊界,聯合開展物種基線數據的調查收集與多維數據共享,為跨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功能保障等提供可靠的科學決策依據。
該研究結果以“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hotspots,ecological gradients,and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ransboundary conservation in the Gaoligong Mountains”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版納植物園博士研究生黃鐘德與云南大學聯培碩士研究生王琪瑩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白楊研究員與楊飛齡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版納植物園“十四五”項目、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計劃等項目的聯合支持。
圖1高黎貢山跨境區域保護熱點與邊界梯度特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